筠连滑坡悲剧是天灾还是人祸

 


宜宾筠连沐爱镇高家坪山体滑坡已经过去一天多,失联的30人还未找到。其实看现场照片就知道,半座山都垮了,全是碎石,不太可能留下生存空间,失联的人凶多吉少。

为什么会发生山体滑坡?是天灾还是人祸?这场悲剧能避免吗?

官方新闻上都归咎于天灾,连日阴雨,山体结构松散。但当地的气候和山体都一直是这样,为什么唯独这里滑坡呢?


最终的原因要经过调查核实的专业人士意见和官方通报。这里只披露一些客观事实:

2000 年初开挖的金久煤矿的矿洞就在滑坡正下方:

矿洞位置:




2014年同一地点发生小规模滑坡,后来这个矿洞停止开采。但2022年3月又在附近重新开矿,规模扩大十倍。

一名村民告诉《新京报》,自 2024 年下半年以来,经常看到岩石从山上滚落,有时发出类似鞭炮的声音。



村民们在山顶发现和下面图片相似的大裂缝,用竹竿都插不到底。





筠连县煤炭资源丰富,煤矿比比皆是,类似的隐患还不少。如果不查明真正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这样的滑坡悲剧不会是最后一次。




日媒披露两起针对日本人凶杀案的动机

 


两起引发广泛关注的深圳和苏州日本人袭击案近日相继宣判,两名凶手均被判处死刑。
第一起发生于2024年6月24日。从安徽到苏州的无业人员周加胜(52岁)袭击一对居华日本侨民母子和校车上的中国员工胡友平。造成胡友平死亡,日本母子受伤。
警方的通报可谓惜字如金,只提及2人为日本籍,没有提到其母子关系,而且是仅只有3岁的儿童,也没有提到胡友平是日本人学校校车的员工。


2025年1月23日,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安徽籍凶手周加胜死刑。庭审是保密的,这就是关于这起凶杀案所有的官方信息。没有现场报道,没有记者采访,没有披露动机。
好在被害人是日本籍,日本官方参加了庭审,日本媒体披露了判决书中其作案动机是"因为欠债不想活“。但也就是这几个字,到底因何欠债,欠了多少,为何要杀

和他毫无关系的日本小孩,没有任何相关信息。判决书中也没有提及日本。




第二起发生在2024年9月18日上午,一名于深圳日本人学校就读的十岁男童在离校门外200米处被44岁男子钟长春持刀袭身亡。深圳警方显然比苏州警方更有经验,警情通报更为言简意赅(以后建议改用文言文,字数可以更少)。更为离谱的是里面根本没提及受害者是日本小孩。只提是”未成年人沈某“。



2025年1月24日凶者钟长春被判处死刑。公审未向媒体公开。日本驻华大使透露,判决书中有关动机只有一句话:为了在网上博取关注。




至于为什么要采取杀害日本幼童的极端手段博取关注,没有一字相关信息。
上月导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的广东珠海越野车撞人案也于12月27日宣判,肇事司机樊维秋被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案件从案发到宣判和执行仅46天,比上面这两起还快,速度之快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受害者中没有外籍,所以没有国外媒体的披露,连判决书里的动机都无从得知,有的只有网上的”谣传“。
不向社会大众公布凶手的真正动机,也就无法采取措施从根本消除隐患,这样同样的悲剧还会一再发生。

电话中卢比奥到底说了啥

 





遵照制裁约定,中国政府是不会和未被解除制裁的国会议员卢比奥有任何方面的来往和接触的。主动打电话算不算来往接触呢?当然打电话给新任的国务卿鲁比奥没问题。
毛宁说了,中文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英文名字,可是这些报道都只有中文名字啊。



通话内容好像是老师教训学生,而且最后用了一句马老师的名言:


不知道英文翻译如何,是 Rat Tail Juice, Mind your own business, 还是 Behave yourself。
这和几天前卢比奥在国会对中国强硬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看看美方对通话的声明:


路透社的报道可能更为客观:
标题是王告诉卢比奥,两国领导人已经为中美关系定调并指明了方向,意思是说你就别瞎掺和了。


路透社有关“希望你好自为之”的翻译是 I hope you would conduct yourself well。卢比奥则强调了美国优先的原则并重申了美国对本地区盟友的承诺,以及对中国对台湾和南海采取胁迫行动的严重关切。


看来第一次电话沟通不太好,没找到共识,两人是各说各话。

如何看待出生人口8年来首次回升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52万人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据报道,出生人口回升的原因是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看来龙宝宝的吸引力真不小啊。


但这显然和全球其他国家的经验不同。一个国家的出生人口从下降到回升,通常取决于多个复杂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环境,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范围。但根据全球不同国家的经验,通常会经历 20到30年甚至更长时间 的调整和变化。

主要原因如下:

1. 政策的效果显现需要时间

  • 鼓励生育政策(如生育津贴、育儿补贴、产假等)往往需要多年才能影响到人们的生育意愿。
  • 政策的制定、推广到落实,以及对社会观念的改变,通常需要 10-20年 的持续努力。

2. 社会观念的变化缓慢

  • 低生育率国家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女性教育水平和劳动参与率,人们的生育观念也会倾向于推迟或减少生育。
  • 要改变这些观念,使更多人选择生育,可能需要至少 一代人的时间(约20年)。

3. 经济和社会保障的影响

  • 稳定的经济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增强家庭对未来的信心,间接推动生育率上升。
  • 但经济改善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 数十年 的积累。

4. 人口结构的惯性

  • 当育龄女性(20-35岁)数量下降时,即使每位女性的生育率回升,整体出生人口仍然会因为育龄人口少而难以快速上升。
  • 人口结构的改善需要 几代人(40-60年)才能恢复平衡。

5. 国际经验参考

  • 瑞典
    :20世纪70年代出生率下降,经过多年的家庭友好政策和经济发展,到了90年代初出现回升,用时约 20年
  • 法国
    :生育率从低谷到较高水平(接近2.0)花了约 30年,依靠持续的家庭政策。
  • 日本、韩国
    :这些国家目前仍在努力应对低生育率问题,政策效果尚未显现,显示出从下降到回升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卡介苗与新生儿数量正相关,卡介苗作为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二胎开放后,2017年我国皮内注射卡介苗批签发量达到1225.02万支/瓶,达到近几年来的最高峰。随后,随着新生儿数量的下降,卡介苗批签发量呈下降趋势。

显然统计局这次吸取了GDP数据被质疑高估三个百分点的教训(公布的其他数据和GDP增长有矛盾),干脆不公布卡介苗的接种数。和不公布疫情期间死亡数道理一样。

小红书能接住这“泼天富贵”吗?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首先登顶免费应用下载排名第一算不上”泼天“,这个排名只是新安装的用户数,那些几乎每人都用的应用,如脸书,微信,谷歌都进不了这个榜。据统计小红书有70万国外新用户,所谓的Tiktok难民只是Tiktok 2 亿的用户的一小撮。如果脸书,谷歌等国外应用也能在国内使用,那个流量才称得上“泼天”。
其次对小红书来说,这根本算不上”富贵“,反而是“灾祸”。估计高层现在不是在笑,而是瑟瑟发抖。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小红书的炒作,后来发现连应用在苹果商店里的说明和截图都还是中文,说明这对小红书也是一场意外,完全没做好准备。本来在海外只是华人在用,岁月静好,没想到涌进来一群真正的外国人,就好像高墙被冲垮了一个缺口。




后来看到官方媒体也下场推热度,并往"美国梦“破灭方向引导,才明白这是在下一场大棋,能下这盘大棋的肯定不是小红书。



到底是美国梦还是中国梦被揭穿呢?其实想想墙是单向的就明白了。经过短暂的寒暄和好奇后,中外网友的双向交流肯定会发现原来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比如,国外很多人现在得Covid,国内则99%以上是流感(99%以上是甲流?),难道Covid绕着中国走?
国内的网友问去年2月份的堪比切尔诺贝利的史诗级灾难对你们影响大吗?美国网友: 你说的是啥,我怎么没听说啊。
又比如美国内战打得怎么样了?(美国德州内战即将开打?又一则只在中国流行的美国新闻),美国网友: 你说的是啥,我怎么没听说啊。


Tiktok难民还会被小红书“变态”的自闭(也叫“锁住私域流量”)震惊。我一点也不喜欢小红书,从这个名字的由来就让人联想那个特殊年代人人手持一本小红书。国内的社交软件都非常封闭,但小红书封闭到了极致,简直就是流量黑洞,只允许流量流向我,没有流量能出来。来自小红书的图片正中都打上了小红书的水印,要看得去小红书。小红书不能有通向外面的链接,甚至在小红书里想交换个电话或电邮都不行,如果让交换了,下一步你们的联系就会跳出小红书, 这部分流量小红书就丧失了。所以,最好你们所有的交流都通过,也只能通过小红书来进行。




更不用所严厉的审查和铁拳了。






所以小红书在外国的热度会是短暂的,这个缺口肯定会被堵上,当然堵又各种方式,比如IP隔离,也又可能是出一个海外版。不过海外版的命运又将是另一个Tiktok。

所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