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温网男女冠军共舞


刚结束的2025年温布尔登网球赛的冠军晚宴上,
男女单打冠军辛纳 Jannik Sinner 和斯瓦泰克 Iga Swiatek 共舞的场面引起了热议。Swiatek 的飘逸紫色礼裙与 Sinner 的黑色西装形成对比,又互相映衬。虽然 Sinner 起步略显腼腆,但两人的默契与笑容让镜头捕捉了许多温馨瞬间,迅速在社媒上走红。两人跳的是葡萄牙乐队 Portugal. The Man 的热门歌曲《Feel It Still》。


走红的主要原因是这届的男女冠军是很般配的,两人的颜值都很高,身高也合适(188厘米和176厘米),年龄差不多(23和24岁)。更重要的是目前两人都是单身!

温网其实一直有男女冠军共舞的传统。可追溯到 20 世纪早期,最盛行于 1970–1990。男女单打冠军在晚宴上 共舞一支舞(通常是标准交谊舞),象征“绅士与淑女”的体育精神。目的是庆祝冠军荣誉、展现温网的“传统贵族气质”。

但2000 年之后,这个传统开始成自愿或被“私下庆功”所替代。某些年份,男女冠军因行程安排、个人意愿等原因 并未共舞。

直到2015年,德约科维奇Djokovic 主动提议复振传统,小威廉姆斯又开启了这个传统。晚宴现场获得巨大掌声与社交媒体热度。

两人分别是男女网球的 GOAT,拿了 24 和23个大满贯冠军。更凑巧的是两个都拿过7个温网冠军。


德约科维奇初设想一支华尔兹舞曲,但鉴于小威廉姆斯体型太过“粗壮”,把小德衬托得体型纤细,一起跳交谊舞不太和谐,最后受到 Williams 建议,变为节奏轻快的 Disco 舞步。两人身着正装,在舞台中央随着 Bee Gees 的热舞金曲《Night Fever》舞动,现场气氛轻松,观众掌声不断。应该说小德的舞蹈天赋在网球明星中算不错的。
2015年德约科维奇和小威廉姆斯

2018年,德约科维奇又和德国名将科贝尔共舞。

两人身着正式礼服,在宴会舞台上共舞,Djokovic 发挥他的“舞池灵活度”,Kerber 虽略显紧张但优雅回应,两人这一幕瞬间点燃全场。

NDTV 体育更强调两人在舞池“set the floor on fire”,笑称Djokovic“信步如常”,Kerber则“略显紧张但配合默契” 。

2018年德约科维奇和科贝尔

可惜 2022 年德约科维奇没能和哈萨克美女莱巴金娜没能一起跳舞。莱巴金娜身高184厘米,仅仅比小德矮4厘米,穿上高跟鞋显得比小德还高。

两人只是一起出席了冠军晚宴。估计是原因是莱巴金娜不想跳,德约科维奇自己是很想表现自己的舞技的。


接下来的共舞就要等到 2024年阿尔卡拉斯和克赖奇科娃了。


不过这对更像是姐弟,年龄相差了8岁。

背景音乐为 Dua Lipa 的《Dance the Night》,Alcaraz 稍显害羞但认真参与,Krejčíková 神情轻松,两人配合默契但稍显“僵硬”的舞步被媒体描述为“hilariously stiff twirling”。尽管舞姿不够专业,但两人脸上洋溢笑容,现场氛围轻松愉快,观众反响热烈 。克赖奇科娃后续还笑言:“Thanks for the dance, Carlos, but I think we better stick to playing tennis”。

2024年阿尔卡拉斯和克赖奇科娃

相信许多观众更想看到阿尔卡拉斯和华裔美女拉杜卡努共舞,因为两人最近传出绯闻,可惜这次温网两人都没有拿到冠军。

共舞的传统展现了体育明星的娱乐的另一面。这种轻松氛围与比赛中的球场紧张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冠军们多了一抹人情味。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共舞的场面。而且如果能看到电影“低俗小说”跳舞名场面那样的水准就更好了。


乌玛·瑟曼与特拉沃尔塔的经典对舞

对付航母编队的大杀器 - AGM‑158C 远程隐身反舰导弹

 AGM‑158C LRASM 远程反舰导弹取代了上一代的鱼叉式反舰导弹,成为美军对付航母大舰队的杀手锏。

最强的隐身性能

AGM‑158C 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优越的隐身性能,低于 0.1 平方米,远低于传统反舰导弹如“鱼叉”或“鹰击-83”,是目前世界上隐身性能最强的反舰导弹。加上在攻击阶段能贴近海面10-15米高度飞行,结合地球曲率和海杂波屏蔽,使其极难被探测和拦截。


极难被发现的被动制导

不同于“鱼叉”那样依赖主动雷达搜索目标,AGM‑158C 使用被动雷达接收器、红外成像(IIR)与AI识别系统,这意味着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保持电磁静默,不会发出任何电磁波,隐蔽性极强,几乎无法被敌方雷达预警系统提前发现。

红外成像技术结合舰艇模的三维红外模型数据库,能识别目标轮廓、结构特征(舰岛、雷达罩、烟囱等),使得AGM‑158C能沿着近程炮火力薄弱的路径攻击舰体最致命的地方。


AI识别系统让AGM‑158C能自动识别价值最大的目标,并且在多枚AGM‑158C之间智能分配攻击目标,尽可能重创舰队所有的舰艇。


超远的射程

AGM‑158C‑1 的射程约为 370 公里,AGM‑158C‑2大约为500到600公里,AGM‑158C‑3则超过了1000公里。这让战机(如B-1B)可以在可在远离战区区域发射,配合卫星、无人机或P‑8A巡逻机提供目标坐标,对航母编队等高价值目标造成“饱和攻击”威胁。


2017年B-1B连续发射两枚AGM‑158C并成功命中靶舰

AGM‑158 JASSM-XR(Extreme Range) 是 AGM-158 系列最新的远程精确打击导弹的增强型,已经小批量部署。通过加大内部燃料舱,结构优化和战斗部减重,其射程达超过了惊人的 1900 公里。AGM‑158C LRASM 派生自 JASSM-ER(B 版本),所以 XR 技术很可能未来延用到AGM‑158C-3(远程改型 LRASM);


JASSM-XR 极远程导弹

威力巨大的战斗部

AGM‑158C的战斗部重达450公斤几乎是鱼叉的 两倍重,是战斗部最重的反舰导弹之一,并具有穿透结构能力的高爆复合。专为击穿包括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设计,命中一枚就可以重创甚至击沉大型舰艇。

战斗部结合了结构穿透 + 高爆杀伤 + 智能识别打击三大要素,远优于传统反舰导弹。杀伤方式采用“穿甲 + 内爆 + 高温 + 爆炸碎片” 联合毁伤,多模式引信:穿透延迟引信 + 触发引信组合,配合配合红外成像与AI识别命中关键舰体区域。

极强的抗干扰性

AGM‑158C 是专为在复杂电子战和高强度防空环境中作战而设计的先进隐身反舰导弹,其抗干扰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与传统反舰导弹如“鱼叉”(Harpoon)依赖主动雷达引导不同,AGM‑158C 不发射任何电磁波。使用被动雷达接收器收集敌方雷达信号 + 红外成像终端识别,几乎无法被雷达告警系统发现。这样既减少被发现概率,也让敌方无法通过电子干扰“瞎掉”它的眼睛。还可在干扰环境中 区别诱饵舰/诱导信号,选择真正目标并保持命中精度。

中段导航不依赖 GPS。虽然具备 GPS/INS 导航模块,但 LRASM 可使用惯性导航 + 图像比对导航 + 地图匹配导航组合方式,即使 GPS 被强烈干扰,也可进入“自主飞行”模式,导航精度依旧。

LAGM‑158C 使用多传感器 + AI 判别能力,不容易被传统雷达干扰器、红外诱饵或拖曳诱饵引开。在面对“航母编队 +电子干扰+诱导平台+反导系统”组合下,依然能突防成功。

巨大的产能数量

Lockheed Martin 2024年进行了工厂扩建与自动化升级,产能提升至 约1,000枚/年,满足饱和攻击的需要。

众多的发射平台

携带2枚AGM‑158C的F-35C 隐身舰载机

包括 B-1B,F/A18,F-15 E/EX,F-35B/C,P-8A 海上巡逻机都可以发射。还在测试 B-52H,F-16,MQ-9B 无人机。


F-16 测试携带AGM‑158C

甚至还在测试用C-17,C-130 运输机发射(Rapid Dragon 速龙导弹发射系统)。发射数量就更恐怖了。

用速龙导弹发射系统从C-130发射

已经装备的平台威力最大的当属 B-1B 枪骑兵战略轰炸机,堪称AGM‑158C的“弹药卡车”,机内弹舱可以携带24枚,最近加装新型外部挂架则可以额外再携带12枚。让其火力达到了"不讲武德“的 36枚。


美国役 B‑1B “枪骑兵” 战略轰炸机约为 45–46 架,今年首次部署日本的Misawa 空军基地。

如果同时出动 6 架,则可以发射多达 216 枚的AGM‑158C导弹雨对航母大编队进行饱和攻击。拦截一枚AGM‑158C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200多枚了,这样的火力足够让一国海军的所有舰船灰飞烟灭。

B‑1B 新增的6个外挂架让其AGM‑158C载弹量暴增50%

从“人生若如初见”谈晚清新政

 最近热播的一部“新”剧“人生若如初见”其实一点也不新,2022年就首播了,可是正如其名“初见”,只放了第一集就因为“技术原因”紧急下架了,“再见”已经是三年之后,据说进行了大量删减,连主角的名字也从“良乡”改为了“梁乡”,女主角“秋红”改名为“谢菽红”。

下架的原因其实看下面的海报就明白一二了:




这是以清末民初为背景的历史剧,讲述了五位青年在庚子国变后,面对国家危难,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近代史本来就是敏感题材,而这部剧的高大上的男一号竟然是以晚清贵族后裔良弼为原型的“保皇党”(李现饰),而“革命党”们都排在后面去了,包括女英雄“秋瑾”原型秋红(春夏饰),革命党卧底吴禄贞(魏大勋饰),而黄花岗烈士喻培伦(朱亚文饰)则被塑造成了一个自私不靠谱的渣男。而且革命党为推翻清朝不择手段,甚至伪造假钞,暗杀清朝拥护改革的能臣。出国考察君主立宪的五大臣就被革命党人行刺,因为孙中山率领的革命党反对清政府“君主立宪”,如果立宪成功,就没人支持搞革命了。



良弼
庚子国变到辛亥革命这段时期在主流的历史观中是腐朽落后的清朝奄奄一息等死的十年。其实这段时间清朝并没有等死,而是全面变革的十年,称为清末新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大。
庚子国变中仓皇出逃西安的慈禧还没有回到北京就已经开始了痛心疾首的反思。清廷上下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决心变革,是在1901年后启动了一系列被称为“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其核心目的是试图通过制度变革挽救日益衰败的清朝政权。


清末新军
经济改革包括发展实业,鼓励设厂、建矿、兴铁、公私合办,设立中央银行、引进税制改革等。客观来说,在经济改革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出现大批民营或官商合办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天津机器局等,各地出现纺织、火柴、水泥、煤矿、电报、电灯、自来水公司。轻工业发展较快,如纺织、面粉、缫丝等。代表人物如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当时最大民族企业之一。据统计,1900~191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企业从不到100家增长到约300家以上。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通商口岸迅速城市化、商业化,现代金融初具雏形。民族银行如 中国通商银行、交通银行 相继成立。

清政府尝试推动“铁路国有”,并兴建多条新线路,如:京张铁路(詹天佑主持,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铁路),京汉、粤汉、沪宁铁路等。铁路修筑虽多由外资控制,但带动了相关产业(煤、钢、运输)发展。

教育改革方面,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堂,建立小学、师范、大学堂体系。留学生制度:派遣大批学生赴日、欧美学习(如鲁迅、周恩来等均是留学制度受益者)。废除八股文,推行新学科目(算术、化学、地理、外语等)。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需向列强赔款白银4.5亿两(连本带息近10亿两),分39年还清,每年还本付息约3000万两,约占清政府财政的1/2~2/3。但通过新政,清政府不但没有破产,反而有财政结余。
虽然在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外患频仍的背景下,民族工业仍取得了历史性开端,为后来的民国时期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正如近代经济史学家胡绳所言:“清末新政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现代化的一道曙光。”
相比于经济,教育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则是彻底的失败,反而加速了王朝灭亡的步伐。清政府宣布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准备“九年立宪”。慈禧在世时早已认识到汉族大臣(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等)能分庭抗礼的实力,能平衡满汉大臣的矛盾。可惜1908年慈禧去世,没有政治经验的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撤换了袁世凯,对宪政、改革采取拖延态度,内阁中大部分为满族权贵,不愿分享权,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而铁路国有化失败引发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索。

资政院大楼
有人说如果慈禧多活几年,也许清朝模仿日本的“君主立宪”会成功。但其实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汉族大臣引领的洋务运动开始,到袁世凯小站练兵,就已经注定了清朝的命运。庚子国变时南方诸省东南自保,袁世凯的新兵按兵不动,而是事后并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受到嘉奖,说明清朝的汉族势力已经可以和满族分庭抗礼,甚至胜出。所以当载沣想从汉族大臣手中收权时,皇族内阁的出现,让本来支持立宪的汉族士绅阶级终于彻底对清朝失望了,转而支持革命,这也是辛亥革命能成功的基础。后来袁世凯称帝失败也说明君主立宪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新政的最终结果:皇族内阁的出现

“新政”被认为是清王朝垂死挣扎中的自救尝试,虽开创了一定的现代化进程,但因改革半吊子、过于保守,反而加速了王朝灭亡的步伐。实际上清末新政搞的就是戊戌变法那一套,但是 Too little, too late, 时过境迁,历史不会等人,如果早十年实施也许还有成功可能。

如梁启超曾说:

“清室新政者,非自强之举也,自杀之道也。”

最终在1912,良弼被遭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杀手彭家珍刺杀,炸伤左腿。良弼遇刺,并未即死,救治了两日,请日本军医做了截肢手术,但终于伤重身亡。良弼为人慷慨激昂,置死生于度外,还称赞刺客彭家珍“此刺客确是英雄,知道我在,清室必不亡,遂和我拼了,真知我者也”。

大厦将倾,独木难撑,良弼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即使良弼没死,大清也必亡。良弼死后十余天的2月12日(十二月廿五[戊午]),袁世凯靠手中的绝对实力-北洋新军逼迫宣统逊位,大清灭亡。

中国几乎所有好医院前身都是教会医院

 


在医学界,“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名声如雷贯耳,曾经有篇报道称它们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四家“百年老店”。这四家医院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历史。除了历史悠久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创建都与教会有关,可以说是“师出同门”。

齐鲁医院

1871年,一位叫做迈尔文的美国传教士来到山东济南,建立了美国美北长老会在山东的第一个传教点。1878年,在自己传教所附近,迈尔文开了一间诊所兼药房,负责给周围的老百姓提供简单的诊断和日常用药,名叫“文璧诊所”。

1890年,美北长老会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聂会东来到了济南。聂会东是一位传教医师,这意味着他的医术可以做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诊断了。在“文璧诊所”的基础上,他创办了当时济南首家分科最全的西医院——“华美医院”,也就是齐鲁医院的前身。尽管当时设备简陋,但在聂会东等人的努力下,华美医院迅速发展成了山东第一的医院。

1902年,济南、青州、邹平、临沂四地的四所教会医学堂合并为“共合医道学堂”。1908年,为了给“共合医道学堂”提供实习基地,聂会东又开设了一间“济南共合医院”。

1917年,齐鲁大学成立。作为大学的教学医院,“济南共合医院”改名为“齐鲁大学医科附设教学医院”,简称为齐鲁医院或齐大医院。

1928年,作为齐鲁医院的前身,齐鲁大学医科创办时就明确规定办院目的:“疾病之治疗,科学之研究,医护之训练。”正是因为早期医教协同、医学与人文并重的优秀传统,才成就了齐鲁医院如今的闻名遐迩。

华西医院

1877年,第一批基督教传教士——侃莫、马嘉礼等人在重庆、阆中等地办诊所、开药房,可以说是基督教在四川医疗事业的起点了。

1892年,由启尔德医生、斯蒂文森医生等组成的英美会“先遣队”来到成都,租用四圣祠北街12号民房建立福音堂,并创办了西医诊所——福音医院。该医院由启尔德医生主持,也是四川地区第一家西式医院。

1891年,美国以美会传教士甘来德医生来到成都陕西街福音堂传教。1894年,甘来德在福音堂附近开设药房、医院,并命名为存仁医院,是一所包括眼耳鼻喉科的综合医院。

1896年,加拿大英美会女布道会创办了仁济女医院,创办人为启希贤医生,她是华西第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女医生。

启尔德医生,不仅开创了四川的西医史,也创办了中国西部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福音医院开办的早期,只有启尔德医生一人,来这里看病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有一些中国人见识到西医的神奇,于是去福音医院看病的人多了起来。问题也随之而来,医生和护士的需求远远达不到满足给病人看病的需求,于是启尔德医生就萌发了“复制”医生和护士的想法。

1910年,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5个教会组织的主持下,华西协合大学成立了。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开设医科,启尔德医生开始教授生理学、化学等课程。

1928年,福音医院更名为仁济医院,也就是如今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华西医院的前身。当时,仁济医院、存仁医院和仁济女医院,都是大学医科的教学医院。

湘雅医院


1905年,一位叫做爱德华·胡美的美国耶鲁高材生、医学博士受到雅礼协会的要求,来到湖南,立志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型的医科大学”。到长沙后,他首先学习汉语和长沙话,了解湖南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惯,并起了一个中国姓名“胡美”。

1906年11月,胡美在长沙西牌楼租了一处民房,在此创办了一所医院,取名“雅礼医院”,“雅礼”是“耶鲁(Yale)”的音译。这座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即是湘雅医院的前身。医院开办之初,人们并不相信西医。胡美最开始免费为一个乞丐治好了背上的脓包,后来又治疗了兔唇、白内障等中医疗效不好的病症。于是前来雅礼医院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1911年11月,为了完善医院的管理,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胡美开办雅礼护病学校。雅礼医院和雅礼护病学校,是湖南省第一所西医医院和最早的护士职业学校。为了实现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型的医科大学”的理想,胡美找到了在美、英两国学医的颜福庆博士,于1913年以美国雅礼会的名义与湖南军政府合作,决定在长沙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1914年12月8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潮宗街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湘意为湖南,雅是雅礼。

1915年2月,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原雅礼护病学校改名为湘雅护士学校,从而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

协和医学院


1906年,英国伦敦基督教传道会,与英美其他五间教会合作,在北平开办了协和医学堂,为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名为Union,即联合之意,被雅致地译成中文,称作协和。

提到协和医学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洛克菲勒。他曾说,我相信上帝给了我赚钱的能力,并让我尽最大的努力用之于人类的福祉。正是这样的观念,使得洛克菲勒决定不惜成本在上个世纪的北平筹建“一所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

1914年,洛克菲勒的慈善基金会刚成立不久,便派出了当时美国顶尖的医学教育专家来到中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教育、卫生、医学校和医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三次的考察结果让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在北京创办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医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协和医学院。

1915年6月,洛氏出资成立的中华医学基金会购买了协和医学堂及原豫王府的全部财产,开始筹建北京协和医院。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隆重的开幕典礼。此时协和建筑群落共有14座楼。根据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载:“从1913年5月开始的10年内,洛克菲勒基金会花费了将近8000万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笔礼物是给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截止到那时,用于协和的共计1000万美元,比用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700万美元还多。据1956年统计,最终,基金会为打造‘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的总计投入超过了4800万美元。”

自那以后,北京协和医学院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的进步。

事实上,中国几乎所有知名医院,其前身均为教会所办医院。

现列举一部分如下:



1、1835年,广州眼科医局后改为广州博济医院,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中国第一间西医医院。



2、1844年,上海仁济医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3、1866年,上海同仁医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4、1877年,苏州公济医院,现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5、1883年,苏州博习医院,中国最早使用X光机医院,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6、1883年,济南共和医学校,现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又称齐鲁大学医科。



7、1885年,北京道济医院,现为北京市第六医院。



8、1890年,济南华美医院与医校,现山东大学附属医院。



9、1898年,广州花地精神病医院,中国第一所西式疗法精神病医院,现为广州市脑科医院。



10、1903年,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现为上海第二医学院。



11、1905年,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12、1906年,协和医学堂,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前身,由5个教会合作开办,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解放军301医院前身。



13、1907年,传教士组织的中国红十字会救助中心,现为上海华山医院。



14、1907年,上海圣马利亚医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15、1900年,普仁医院,现为北京市普仁医院、无锡市普仁医院。



16、1913年,泸州福音医院,现川南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17、1914年,湘雅医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18、1919年,山西川至医学校,现为山西医科大学。



19、1926年,宏恩医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20、1928年,汉口协和医学堂,现为武汉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汉口协和医院。

所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