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印尼屠华的幕后黑手

 98年印尼大规模排华屠杀华人世界震惊了世界,2000多华人人死亡、5000多华人妇女被强暴、超过4,000家华人拥有商店和卖场遭到摧毁、数千户民宅和车辆遭到纵火。

随着印尼华人遭袭的消息传到国际华人圈(国内报道很少),海外华人纷纷组织起来发起示威抗议运动(北大学生想游行被劝阻)。谴责印尼当局迫害华侨的行动,声援受难华人。我当时在多伦多大学留学,和同学一起自己制作打印标语牌,参加了在多伦多市中心的游行抗议活动:


非政府组织“人性志工团”(Volunteers for Humanity)指出印尼的流氓团体(Preman)──涉及了这些暴力事件,而“印尼黑帮”往往与军队有联系。许多暴乱发生时,维安部队和警察很诡异地选择袖手旁观,也不回应人们的呼救。有目击者称,暴徒穿着军靴被军用卡车运送到华人区,他们高呼“宰了中国人,烧死他们,这些中国狗”,然后开始抢劫商店和市场,随后,他们开始把妇女集中起来进行集体轮奸,印尼军队和警察到场之后,不但没有阻止暴徒的行动,反而纵容。

雅加达新闻杂志Tajuk在1998年刊出报导,称当时的印尼陆军战略后备部总司令普拉博沃·苏比安托中将(Prabowo Subianto)和他亲近的盟友,也是雅加达区域指挥官的夏弗里.山苏丁少将(Sjafrie Sjamsoeddin)为幕后主谋。Tajuk的报导指出他们煽动暴力,企图制造混乱,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平定暴动”,借此跻身更高的位置。

目前主流媒体都认为,这次暴动是有组织且有预谋的暴乱活动,印尼军方也参与其中。当时苏哈托为转移金融危机压力,缓和印尼国内的民怨,透过军方情报部门策划煽动此事件。

没想到过了27年,当年屠杀华人的幕后黑手成立印尼的总统,还要受邀参加阅兵。

为何汉族女性缠足陋习延绵千年

 


其实用陋习来形容缠足已经算很宽容了。缠足是对女性身心健康极其残忍的一种摧残,简直令人发指的变态。缠足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明清,一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下令禁止缠足,最后一起可查询的缠足发生在1957年。为什么这样残忍变态的陋习能在号称中华儒家礼教文明的大地延绵千年?



缠足对女性的摧残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我的外婆出生在清末,不幸也没能逃脱缠足的命运,那时的女性几乎全部都缠足,如果没有缠根本不能嫁出去。“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洗脚的镜头出现的不是小脚,完全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小时后看到脱下袜子后的小脚对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外婆也经常和我讲起缠足的巨大痛苦。缠足是从4–7岁开始,正是骨骼发育期,脚趾被硬压弯折到脚掌下,骨骼畸形。足弓被强行折断,脚背隆起,脚掌缩短成“三寸金莲”。裹脚布要越缠越紧,每天换绑时都伴随撕裂般的疼痛。有的女孩因痛苦难忍而晕厥。裹脚过程中还会因为脚趾甲倒长、嵌入肉里,引起脓肿。伤口易化脓、腐烂,常有臭味。有些女子因败血症、破伤风而死亡。

一般而言,女孩子在4-7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仆实行。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夜雨秋灯录》称:“人间最惨的事,莫如女子缠足声,主之督婢,鸨之叱雏,惨尤甚焉。”

正式缠足通常在秋天进行,因为渐渐转凉的天气这可以减轻缠足所带的痛苦。缠足的第一个阶段称试缠。缠足前需预备好各种用具,如缠足布、棉花、针线等。接受缠足的女孩先坐在椅上,双脚用热水洗净,置于膝头,趁脚还温热,将大拇指外的其他四趾,向脚底扳曲,且在趾间缝边,洒上明矾粉,使皮肤收敛,缚紧后,亦可防止发炎与化脓。接着,以八呎至十呎长的缠足布紧缠,再用针线密密缝合固定。最后套上一双尖头布鞋,第一个阶段便告一段落。

然后便进入试紧这一阶段。这是最难熬的阶段,费时约半年,也就是加强紧缚的阶段。这时要把脚每三天拆开一次,经消毒后,得将四个弯曲的脚趾(大拇趾除外),再用力压向脚心内侧,每一次都要把脚趾多用力脚心压下一些,且要求少女下床走动,走动全身重量皆压在内弯的八个趾头,和用力扭伤的关节,易长鸡眼、发热、红肿。白天即痛得寸步难行,夜晚双脚闷在被子里,在又痛又热情况下,更是难受。有时,因消毒不小心抓破皮,导致一片血肉糢糊。这段日子得持续至肿消,趾头已近乎自然弯近脚底,脚型裹尖,才可进行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为紧缠,要将整个脚掌的脚骨,用力扭折,使其成为弯弓拱状。在这个阶段中,脚部的肌肉己慢慢萎缩,脚背坏死的皮肤开始脱落,一段时间的出血、化脓、溃烂,压脚下的足趾废掉,严重时小脚趾会因溃烂而脱落。

最后一个阶段是裹弯,费时约半年左右。这阶段就是让脚背高高隆起呈弓型,脚底则深深凹入,缠完后洼口,可达四厘米深,俗称“折腰”,状似拱桥。期间不仅要用缠脚布、小鞋束缚其足,还要用竹箸象打石膏一样固定。这样便能成为一双“弓足”了。



成年后,步行困难,每走一步都颤巍巍i的,不用说跑了,长时间行走都不行。腿部、脊柱因长期不正常受力,常引发关节炎、腰背病。年老时容易跌倒,行动更加艰难。在西部,妇女们的脚都裹得像蹄子一样小;北方的劳动妇女因为脚下站不稳,只能跪在厚厚的黑土地上劳作。

缠足带给妇女的是 童年即开始的身体折磨、成年后的行动受限、婚姻中的被动依附、老年时的病痛困扰。它是一种典型的、以审美与礼教名义对女性身体进行的长期压迫。

值得思考的是缠足的恶习只是汉族特有,满族妇女并不缠足,满族自女真以来是骑射民族,女子常骑马、劳动,缠足会严重影响活动,因此不实行。入关后,满清统治者明令禁止满族妇女缠。蒙古族也完全不缠足。


“三寸金莲”所穿的弓鞋

缠足的恶习的根源是礼教与女性地位的低下。儒家礼教强调“内外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以“静、顺、柔”为美德。一夫多妻制下缠足正好限制了女子行动,使她们更难外出、参与公共生活,符合“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贞静、守节。小脚不便行走,被视为贞洁、守家、不乱跑的象征。换句话说,缠足成为礼教的物化工具:通过身体束缚来实现对女性的道德约束。



传统的中国文化竟然以缠足为美,宋代以后,文人士大夫推崇纤弱之美。“三寸金莲”被赋予诗意化的赞美,如“莲步生香”。小脚被视为“男子征服女性”的象征。裹脚不仅仅是美学,而是男性凝视下的身体控制。对中国男性来说,小脚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莲”一词代表赞美女性脚美的名词。而四寸之内被称为“银莲”,大于四寸者则称为“铁莲”,可见崇尚小脚的程度。这样的审美观何等变态。相比之下,伊斯兰教女性戴头巾面纱要文明太多了。

汉族的礼教之所以孕育并维系了缠足,是因为它把女性的身体束缚与“贞静、顺从”的道德要求结合在一起,既满足了男性的审美与权力需要,又服务于社会秩序和婚姻制度。

所以,缠足不是礼教的“例外”,而是它在女性身体上最极端、最残酷的体现。

日俄战争最大的赢家是谁?

 从长远来看,最大的赢家不是战胜国日本,而是作为中立国的中国。

如果没有日俄战争,整个东北大概率是俄罗斯的领土,关外说的不是东北话,而是俄语。
俄罗斯对东北和不冻港旅顺可以说是觊觎已久。
早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期间就趁火打劫,强迫清朝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霸占了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海参崴在内)40万平方公里永久归予俄国所属,从此中国丧失对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两片海的出海口。


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俄罗斯拉上法德,逼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给清朝,史称“三国干涉还辽”。是俄罗斯主持公道吗?当然不是,是不让眼看快到嘴的肥肉被日本抢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俄罗斯再次借机出兵,占领了整个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在占领期间,俄军烧杀抢掠,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史称“庚子俄难”,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屠杀了7000名中国居民,支持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东所有中国人被赶尽杀绝。
为了永久霸占东北,俄罗斯还修建了中东铁路(从哈尔滨到大连),在哈尔滨设立“东省特别行政区”,几乎作为殖民地管理,有自己的警察、法院、行政机构。

俄罗斯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不冻良港旅顺,为了保住这一成功,在旅顺、大连建立军事要塞和商港,把辽东半岛变成了其远东战略核心。


当年的漫画地图形象表现了俄罗斯的扩展

对羸弱的清朝来说,单靠自己的力量,是绝不可能把俄罗斯这个北极熊从东北赶走的。

所以清朝采用了利用日本制衡俄罗斯的战略,把俄罗斯强迫清朝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泄露给日本。日本的大陆计划东北是重要的一环,所以挑起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中虽然清朝官方宣布中立,但暗地里是全力支持日本的,包括张之洞等重臣都主张联合日本同俄罗斯开战,被精明的袁世凯力排众议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

日俄战争俄罗斯是最大的输家,不可一世的白种人国家自大航海以来第一次惨败于一个亚洲黄种人国家,颜面尽失。极大地打击了俄国作为欧洲列强的威望。

对马海峡海战中第二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创造了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耻辱纪录,共26艘战舰被击沉或俘虏,5000多人阵亡,6000多受伤被俘,而日本只阵亡了117人,500 多人受伤,3艘鱼雷艇沉没。第一太平洋舰队也被堵在旅顺港里全军覆没。

陆战也是节节败退,虽然兵力和武器都占优,但旅顺会战,辽阳会战,奉天(沈阳)会战全部战败,六万多人阵亡。
最后被迫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库页岛南部,南满铁路南段及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虽然保留了北满,但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势头被遏制。

军事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不满和抗议,导致1905年革命,可以说是俄罗斯帝国在1917年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最大的赢家是日本吗?日本确实获胜了,但却是惨胜。俄罗斯装备的马克沁机枪和手榴弹给日本造成了重大伤亡,阵亡近9万,远超俄罗斯的4-6万。花费了巨额的军费(几乎所有军费都是透过战时国债获得),使国家财政陷入危机。经济陷入低迷。而且战后日本没有从俄罗斯获得一分钱的赔偿,只好向老百姓征税来还债,引发了国内的暴乱。


旅顺203高地尔灵山纪念碑,日军在这个高地就伤亡2万人

虽然日本取得对南满的控制及稳固对朝鲜的统治,关东军也在内满洲开始驻扎,但对东北的控制远不如俄罗斯。

日俄战争后东北也归还给了清朝。1907年清朝设置东三省总督,管辖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大量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纷纷进入当时仍然地广人稀的关东垦荒,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之前,闯关东的人数已经多达数百万,这奠定了东北归属中国的基础。

如果东北是在俄罗斯手里,从过去历史上看,“关东”是不可能的,大量东北的中国人肯定被俄罗斯赶尽杀绝,就像海参崴一样。最后俄罗斯人占多数,二战苏联作为战胜国,让其归还东北也绝无可能。

而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失去了日俄战争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东北三省终于回归中国。

所以从长远看日俄战争虽然日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挑起的,但客观上帮助中国赶跑了俄罗斯。有意思的是清朝在甲午战争战败后赔给日本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中,绝大部分都被日本用于扩张兵力,购买军舰。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清朝出钱雇佣日本击败俄罗斯。

此外日本国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罗斯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激励。“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日俄二国交战于我东三省,日本以立宪政体上下一心大败俄人。德宗有鉴有此,遂命预备立宪、改官制、兴学校、练新军,期以雪耻自强,海内喁喁望治焉”。于是清朝上下开启了改革,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


古代的“社保”为何难逃失败的命运

 最近一期的罗辑思维的“文明之旅”讨论了为什么古代的“社保”为何在每朝每代最后都难逃失败的命运,颇有现实意义。


这种古代的“社保”原名叫“义仓”,起源于隋朝。当时有人给隋文帝出了个主意,说天下天灾不断,能不能再每年秋收时,让每户老百姓拿出一点粮食,穷人少出,富人多出,在每个村组建一个义仓,遇到灾年,老百姓就用这个粮食救灾。隋文帝一听就觉得是个好注意,首先这是老百姓的自救措施,官府不用掏一粒粮食一分钱,其次本来老百姓给官府交了赋税,官府就有义务赈灾,有了义仓,就把官府赈灾的责任有转嫁给了老百姓,何乐而不为呢?

但精明的隋文帝把”义仓“改了一个名字,叫”社仓“。”社仓“听起来和官府的粮仓区别不大,这样时间一长,老百姓就不知道这个仓里的粮食其实是自个儿的。

果然十年之后,隋文帝就借口关中大旱,天下粮食不够,把社仓的管理权交给了地方官员,原来给社仓交粮是自愿的,现在也变成了强制,社仓的性质就变了,成了老百姓要多交的一份税赋。后来的隋炀帝就动用了社仓里的粮食大兴土木,花钱如流水,很快全国社仓里的粮食就被折腾空了。最后民怨四起,隋朝灭亡了。

到了唐朝,这个”社仓“又来了,不过二十年,在唐宪宗的时候,”社仓“又被官府拿走了管理,到了官府手里就开始挪用。和隋朝完全一样。”社仓“里的粮食又被挪用一空。遇到灾荒年份,”社仓“反倒拿不出粮食,完全没有起到保险的作用。到了南宋,同样的循环再来一遍。

为什么历史在不断地循环,不断地回到原点?这是因为皇权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一旦民间的自由积累起了可见的利益,而且是很大的利益,不管是哪个皇权,都会忍不住占有这些利益。因为皇权的本质就是不受约束的特权。“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这就是皇权。



孟晚舟和新舟700的命运

 新舟700是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全新涡轮螺旋桨支线飞机,是全球首型采用电传操纵的涡桨飞机。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先进的PW150C涡桨发动机,最高时速达637公里,整机复合材料占比达12%从设计数据上看,可以说这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支线客机。

2008年就立项,2013年研发正式开始,不幸的是在设计大致完成的2018年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孟晚舟事件。中加关系日趋紧张,叠加2020年美国将西飞列入"军事最终用户(MEU)名单",加拿大政府依据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全面禁止向中国出口PW150C发动机及其零配件。

虽然2020年首架试制机完成,但唯独缺了心脏 - 发动机。首飞一直被推迟。

加拿大普惠公司是全球涡桨支线机市场的绝对主力供应商。维护间隔长、燃油经济性好,市场份额高达90%,几乎垄断了西方民用涡桨支线机市场。所以一旦断供,几乎无法找到有竞争力的替换产品。

有人说为什么不用水上飞机AG600M用的国产的涡桨6C代替?答案是不行,涡桨6C是军用发动机,舒适性和经济型都不达标,无法在全球涡桨支线客机市场竞争。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新舟700止步不前时,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冲锋-8凭借PW150在全球市场攻城掠地,已经交付了1300多架,而法国意大利的ATR 42/72也交付了1600多架,采用的也是加拿大惠普的发动机。


而新舟700,到现在五年过去了,还没有首飞,可以几乎肯定,新舟700的命运已经注定失败。

所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