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高速事故实测有感


视频链接:

https://youtu.be/0xumyEf-WRI?si=7MAYXTtyHPYhTK7n

一个半小时的视频从头到尾看完了。

第一个感受,国内汽车测评也太卷了,卷到拿命来冒险。测试车手就戴一个头盔就敢以130公里的速度开着智驾往上撞,虽然被撞的是模型,但旁边车道还有好几辆模拟车流的车,有好几次测试车就强行变道,不是车手反应快强行介入可能就和旁边车道的车撞上了,一百公里的速度不死也是重伤。这种测试也就在国内能搞,在西方是肯定违法的。当然这种冒死的做法也最大程度再现了实际事故场景,所以测试结果也更接近现实。


注意手腕上的红手镯,求老天爷保佑?

不能完全相信智驾,即使是这次测试排第一的特斯拉。能否通过测试有一些随机性,这次通过下次不一定能通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也许999次都没问题,但1次失败就要命。我自己用了半年左右的特斯拉FSD,虽然感觉一直在进步,但我始终没敢完全放手,不能彻底放松。

这次测试有央视加持,还能封闭15公里的高速路段,肯定有官方的背景,起因可能和小米SU7智驾事故造成3名女生有关。不少车商夸大宣传智驾,不加管束,还要付出更多血的代价。所以“遥遥领先”们对这次测试结果都不予置评。要以前,律师函早就发出了。

测试结果也表明纯视觉胜出激光雷达加视觉方案。抛开成本不谈,最关键的就如马斯克说的:如果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给出相互矛盾的反馈,电光火石之间系统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有激光雷达的车早早就看到了事故车,却仍旧撞了上去。

最后的感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牛皮吹上天的遥遥领先,在实际中往往现了原形。


孟加拉国悲痛与愤怒:军机坠入学校,死亡人数已经升至31人

 孟加拉国悲痛与愤怒:军机坠入学校,死亡人数已经升至31人


抗议的人群举着“近100人遇难”的牌子

达卡,孟加拉国——在孟加拉空军一架训练机(见孟加拉一架歼七- BGI坠毁造成19死)坠毁于首都一所学校的事故现场附近,数百名学生举行抗议,要求公布事实的死亡人数,追责、为遇难者家属提供赔偿,并停止军方训练飞行。

截至周二,官方公布的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31人,其中包括25名学生、一名在协助他人逃离燃烧建筑时因烧伤身亡的教师,以及该架训练机的飞行员。还有二十多人仍在医院ICU接受治疗,情况危急。

周二,在“里程碑学校与学院”坠机事故现场外,学生们举行抗议,要求公布死伤者的准确信息、为遇难者家庭提供赔偿,并立即停止孟加拉空军使用“过时且不安全”的训练机。

抗议学生高呼口号,并指责安保人员在周一殴打学生、粗暴对待教师。

当两名政府高级顾问抵达现场时,学生情绪激烈,愤怒升级,迫使官员被迫躲避现场。

据军方声明,周一下午1点06分,一架中国制造的 F-7 BGI 教练机从 A.K.汗达卡尔(A.K. Khandaker)空军基地起飞后不久即发生“技术故障”。

军方表示,飞行员穆罕默德·陶基尔·伊斯兰中尉(Flight Lt. Mohammed Toukir Islam)在事故发生前尽力将飞机从人口密集区域转向较为空旷的地带,并承诺将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

事发的“里程碑学校”距离基地约七英里,位于达卡人口密集地区,周边有地铁站、商店和大量居民住宅。“里程碑学校”的学生包括从小学到高中的年级。


在过去二十年里,孟加拉国空军的事故集中于中国制造的 F‑7 系列(尤其训练型 FT‑7/ F‑7 BGI)和俄罗斯 Yak‑130 教练机。事故频发,多数与机械故障、训练失误或程序问题有关,且造成了飞行员及平民重大伤亡。这次达卡校园撞机成为二十年中最严重的一起。


二十年来孟加拉军事失事记录


从失事记录看,过去二十年歼-7系列失事4次,K-8 (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教练机)1次,飞行员全部遇难。就在这个月初的7月3日,缅甸空军的一架FTC‑2000G (贵州山鹰教练机外贸型)也坠毁,两名飞行员身亡。今年6月13日,缅甸空军一架歼‑7,飞行员同样遇难。


FTC‑2000G

这些事故中全部弹射失败,飞行员无一生还,可见中国飞机装备的弹射座椅存在严重缺陷。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雅克-130教练机虽然也发生了三次事故,飞行员除一人死亡外,其余均弹射成功而生还。


飞行员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国家为培养飞行员花费了巨资,弹射座椅这么不靠谱,这个损失非常巨大。








释永信到底为何被抓

 

官方发布的这些罪行应该都不是根本原因,不然在十年前就被抓了。

甚至早在1987年就被少林寺方丈“迁单”也是真的。“



迁单”是佛教界的术语,意思是他被逐出佛门、开除僧籍,不再被承认是出家人。这是对出家僧人最严厉的处分之一,等同于世俗意义上的“开除党籍”或“驱逐出教”。


但十年前调查组最后结论是释永信被举报不实,平安过关。现在来看,调查组还能信吗?

好多人甚至说这个和尚一看面相就不是个好人。就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人,为何能一直到2025年才落马?原因是这个人能力确实很强,八十年代,少林寺就是一个破庙,啥都没有,没有传说中的少林武僧和绝世武功,完全就是风靡全国的电影“少林寺”把少林寺神话了,很多人都跑到少林寺来学“武功”。



释永信抓住这一机会,生生把少林寺发展成了今天的规模。"一俊遮百丑“,所以他的种种不端行为虽然都不是秘密,却还能一直不到。


酒肉穿肠过,上面提到的应该都不是根本原因。正如他十年前接受电视采访时称”如果是问题早就是问题了“。那现在落马,到底是什么原因?国外有爆料说和他在 2025年2月1日率领少林寺僧团访问梵蒂冈,并在梵蒂冈与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正式会晤有关。


有评论将此次梵蒂冈访问视为“触碰政治敏感红线”(新疆)的行为,并且被境外媒体报道,这可能是真正原因。




为什么大多伦多很少内涝


近日中国北方连降暴雨,很多地方被淹,连北京也导致至少30人死亡,看到一些录像触目惊心,显示有三个人被冲走,还有乘客困在激流中的车中。近年来几乎每年都发生造成重大伤亡的水灾。比如 2023年京津冀水灾,北京全市因灾死亡33人,2021年河南郑州720水灾,因暴雨遇难292人等。

而我所在的大多伦多地区,很少发生水灾,大概十年才有一次,而且只是在河谷,湖边等少数局部内涝,造成的损失有限,没有人员伤亡。最近一次是2024年7月16日创纪录的大暴雨( 2 小时超过 100 毫米)造成一条修在河谷中的高速Don Valley Parkway部分路段被淹。但大多伦多地区其他地方都未受影响。


2024年创记录暴雨造成Don Valley Parkway 积水

多伦多和别的地方一样也会有极端的大暴雨,但为什么很少被淹呢。后来我研究了一下地图,发现小区建有很多名字里有 Pond 的池塘公园,这些公园也叫暴雨蓄水库 Storm Water Resvior,地势都比周围低很多,下暴雨时一时间排不掉的话就会流到这些小湖和池塘里,


在一个4平方公里(2公里x2公里)的小区就建有8个这样的暴雨蓄水库,有的面积还不小。


平时是公园,下大暴雨的时候就涨水,但从来没有涨到和路面平齐,因为这些蓄水库都有涵洞或通向河道,然后汇入安大略湖。


水不会很快无故消失,要防止内涝,需要把一些地方建成这样的暴雨蓄水库,建成公园,如果所有地方都变成有人居住的房屋高楼,会不会发生内涝就要看老天爷了。




标点符号是如何从西方引入的

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书写时文字连贯无间,读者需凭语感、常识和对文体的理解自行断句。虽然有些辅助记号但这些并非规范化的标点系统。这样有时会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例如清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句就有7种解释方法。

最早将西式标点符号用于中文书面材料的是19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他们创办的报纸和宗教刊物(如《教会新报》《遐迩贯珍》)中尝试使用英文标点来帮助中文读者理解。

严复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如《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虽未广泛使用现代标点,但他的翻译风格推动了文体变革。他在部分作品中使用了圈点、引号等符号,算是过渡性人物。

第一个引入标点符号是清朝的外交官张德彝。张德彝是京师同文馆的第一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年仅19岁,于1866年陪同斌椿出使欧洲,见识了欧洲报刊后引入了标点。在其撰写的《欧美环游记》中先行实践,尝试使用“。”(句号)、“、”(顿号/逗号)、引号、括号等符号,用以模仿西文结构。尽管不规范、不系统,但这种实践极具开创意义。比如他写到:

“夫西洋人出门,多用马车(一如吾国之轿),而罕有步行者。”

其中“( )”括号的使用,极为罕见;这是受到英文括号的直接影响。


而把标点制度真正引入现代汉语体系的关键人物是梁启超。他是第一个系统性地在中文文章中使用西式标点的人。他在《新民丛报》(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中大量使用句号、逗号、问号、引号等,提高了白话文的可读性与逻辑性,借助标点让读者更易理解文章结构。梁的文章通过报刊广泛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再往后,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积极主张“文从字顺”,提倡使用标点。认为标点是现代语言表达不可缺的工具。

 陈独秀在主编或撰写的白话文刊物中(如《新青年》),逐步普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鲁迅的《狂人日记》(1918)被认为是第一篇正式使用现代标点的白话小说。

1919年11月29日,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水浒传》,这是中国首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汉语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到1920年代教科书、报刊普遍接受和使用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以《教育部训令第五三号》“令京师学务局、各教育厅、各高师校:据国语统一筹备会函送新式标点符号全案请予颁行等因前来查原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合亟检同印刷原案 册令行该局厅校查照酌量分配转发所属学校俾备采用此令。

195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标点符号用法》,9月26日全文刊登在《人民日报》。

1987年4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再颁布《重订标点符号手册》。

199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实施。



篮球场上的“甲午战争”

女篮亚洲杯半决赛,中国女篮81-90负于日本女篮,让人想起了中日“甲午战争”。表面上,战争和打篮球两者风牛马不相及,时间也差了一百多年。但一细想,还真有一些类似之处。


轻敌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女篮也确实有轻敌的资本,看上面的图就明白了,平均身高 202cm对178cm。加上双塔,身高2.26米的巨无霸张子宇和2.05米的韩旭,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啊。比赛中只要张子宇只要在篮下拿到球,就肯定得分了,投不进就一直抢篮板直到投进,周围三个日本队员根本够不着。两场热身赛赢了日本40分更加证明了日本不是对手,难怪赛前宫指导霸气地说“希望日本队的下半场不要那么无能”。


定远号全比例仿制品

大清朝在开战前也轻敌,虽然有李鸿章,袁世凯少数几个人明白日本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但包括慈禧光绪在内的大多数统治阶层都还以为日本是以前的那个蕞尔小国。轻敌也是有资本的,此时的清朝刚刚经历了“同治中兴”,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让大清朝经济,军事,财政收入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前十的北洋水师,拥有“定远”、“镇远”号两艘“双塔”,排水量达7,000多吨,装甲厚实,火炮口径大,威慑力强。1890年前远超彼时的日本联合舰队。1886年丁汝昌率包括“定远”、“镇远”的六艘访问日本,两舰的坚甲巨炮震撼了日本全国上下。

球赛和战争的结果都让世界大跌眼镜。拥有主场优势的中国队以9分之差输给了日本,而主场作战(当时朝鲜也是清朝的附属国)的清朝完败于日本。让人不禁要问,到底是为什么?


阵中12名球员平均身高186厘米,绝大多数球员都有过丰富大赛经验,再加上张子宇的无解尺寸。中国女篮虽然拥有最具统治力的硬件配置,但基本功和该死的投射能力都全面落后于日本,高大的“双塔”虽然进攻威力巨大,但移动速度慢让防守顾此失彼,这种依靠慢吞吞的高中锋的战术让人梦回穆铁柱,郑海霞时代,这种战术牺牲了现代篮球更加注重的速度和空间,已经落后与现代篮球战术的潮流。而日本对以小,快,灵和恐怖的三分命中率掌控了比赛。整场比赛日本三分34投16中,中国三分23投仅6中。尤其是19岁的田中心第一节21分,三分5中5。日本队的高命中率是靠平时苦练练出来的,据说田中心每天坚持至少在激烈对抗下投中500个球。



虽然1890年前北洋水师实力碾压日本,但后来清朝大幅减少了对舰队的拨款,没有购置新舰,甚至还挪用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造成连炮弹都短缺。平时训练都不敢用实弹,造成射术很差。反观日本,在被北洋水师震撼后全国上下捐款发展海军,连天皇也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当时正是军舰水平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日本后面购置和自建的军舰有后发的优势,航速远超北洋的老舰,而且普遍装备了先进的速射炮,虽然口径比不上定远镇远,但射速快,数量多,单位火力十倍于清军。加上船员勤于训练,射术精湛,命中率高。

双方在黄海海战一接触就胜负已定。北洋水师5艘沉没,3艘受伤,而日本仅4艘受伤,而且很快修复。北洋军舰中弹远多于日军,日本中弹最多的是赤城号,中弹30发,余舰中有7艘中弹是个位数。相比之下,北洋除济远号因先逃而中弹15发,其余各舰中弹都在百发以上,镇远号、来远号中弹至少二百发,被击沉各舰中弹也至少二百发。清军射击命中率很低。

上面说的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体制的不一样。

虽然清朝和日本都在被迫打开国门后意识到了和西方的差距,开始向西方学习,但清朝的”洋务运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买国外的机器,装备,开工厂,封建王朝的体制没有变,也没有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开启民智。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从根本上把日本的封建幕府制度改成了当时先进的”君主立宪“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近现代国家,而且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清军大多数是文盲,识字率只有10%左右,素质低,理解慢,执行差,也没有国家的概念,脑子里还是朝廷的”奴才“,没有人愿意为皇帝真正卖命,而日本军队的的识字率高达90%左右,基本受过正规军校教育,素质高,理解力和执行力强,有有较强军国主义思想,民族意识强烈,愿意为国家天皇牺牲。所以两军的军事素质天差地别,这也是为何甲午战争中清军一触即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日篮球(包括其他体育项目)的人才培养体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结构、理念、投入方式与社会支持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是”举国体制“(国家体育总局/地方体委/CBA),培养主线是政府主导、体校体系,青训起点是少年体校、地方体工队,职业通道是体校→省队→青年队→CBA,国家控制较强,资源集中,转会限制多,机制复杂。

日本是”全民体制“(日本篮球协会(JBA)+学校+俱乐部体系),培养主线是学校体育(中学→高中→大学)+职业青训,青训起点是校队(小学开始)+俱乐部。职业通道是学校→大学→B联赛→海外/NBA。市场化、地方支持,路径多元化,青训、大学生自由流动。

中国是国家集中资源培养尖子人才,造成社会参与度低,参与面狭窄。选手从小脱离文化教育,早早职业化,导致退路少,素质相对低。缺乏竞争压力,青训体系僵化,天赋浪费严重。培养理念是“选苗拔尖”,偏重身体素质。社会氛围重竞技、功利化,唯金牌论。

而日本校园普及广泛,篮球人口基数庞大,高中、大学联赛高度职业化,B联赛各俱乐部拥有青训梯队、社区参与高。培养理念是“普及为本”,重视技术与战术意识。社会氛围重教育、兴趣化,家庭参与高。选手素质高,比如田中心,还参加过奥数比赛,而且写过有关投篮抛物线的文章,不输三笘薫写过如何过人的论文。

去日本旅游时经常看到学校操场学生做各种体育运动,看上去身体素质普遍很好,学校食堂也非常重视营养搭配(见探秘日本小学午餐),学生中戴眼镜的很少。

而中国的学校在高考的压力下课余时间都要各种补习,体育锻炼不足,学生案头都堆着高高的书籍和复习资料,戴眼镜的很多。


由此看出,这次女篮负于日本不是偶然,如果举国体制不变,从长远看,中国的篮球会像足球一样,被日本超过,甚至差距会越来越大。


趣谈温网男女冠军共舞


刚结束的2025年温布尔登网球赛的冠军晚宴上,
男女单打冠军辛纳 Jannik Sinner 和斯瓦泰克 Iga Swiatek 共舞的场面引起了热议。Swiatek 的飘逸紫色礼裙与 Sinner 的黑色西装形成对比,又互相映衬。虽然 Sinner 起步略显腼腆,但两人的默契与笑容让镜头捕捉了许多温馨瞬间,迅速在社媒上走红。两人跳的是葡萄牙乐队 Portugal. The Man 的热门歌曲《Feel It Still》。


走红的主要原因是这届的男女冠军是很般配的,两人的颜值都很高,身高也合适(188厘米和176厘米),年龄差不多(23和24岁)。更重要的是目前两人都是单身!

温网其实一直有男女冠军共舞的传统。可追溯到 20 世纪早期,最盛行于 1970–1990。男女单打冠军在晚宴上 共舞一支舞(通常是标准交谊舞),象征“绅士与淑女”的体育精神。目的是庆祝冠军荣誉、展现温网的“传统贵族气质”。

但2000 年之后,这个传统开始成自愿或被“私下庆功”所替代。某些年份,男女冠军因行程安排、个人意愿等原因 并未共舞。

直到2015年,德约科维奇Djokovic 主动提议复振传统,小威廉姆斯又开启了这个传统。晚宴现场获得巨大掌声与社交媒体热度。

两人分别是男女网球的 GOAT,拿了 24 和23个大满贯冠军。更凑巧的是两个都拿过7个温网冠军。


德约科维奇初设想一支华尔兹舞曲,但鉴于小威廉姆斯体型太过“粗壮”,把小德衬托得体型纤细,一起跳交谊舞不太和谐,最后受到 Williams 建议,变为节奏轻快的 Disco 舞步。两人身着正装,在舞台中央随着 Bee Gees 的热舞金曲《Night Fever》舞动,现场气氛轻松,观众掌声不断。应该说小德的舞蹈天赋在网球明星中算不错的。
2015年德约科维奇和小威廉姆斯

2018年,德约科维奇又和德国名将科贝尔共舞。

两人身着正式礼服,在宴会舞台上共舞,Djokovic 发挥他的“舞池灵活度”,Kerber 虽略显紧张但优雅回应,两人这一幕瞬间点燃全场。

NDTV 体育更强调两人在舞池“set the floor on fire”,笑称Djokovic“信步如常”,Kerber则“略显紧张但配合默契” 。

2018年德约科维奇和科贝尔

可惜 2022 年德约科维奇没能和哈萨克美女莱巴金娜没能一起跳舞。莱巴金娜身高184厘米,仅仅比小德矮4厘米,穿上高跟鞋显得比小德还高。

两人只是一起出席了冠军晚宴。估计是原因是莱巴金娜不想跳,德约科维奇自己是很想表现自己的舞技的。


接下来的共舞就要等到 2024年阿尔卡拉斯和克赖奇科娃了。


不过这对更像是姐弟,年龄相差了8岁。

背景音乐为 Dua Lipa 的《Dance the Night》,Alcaraz 稍显害羞但认真参与,Krejčíková 神情轻松,两人配合默契但稍显“僵硬”的舞步被媒体描述为“hilariously stiff twirling”。尽管舞姿不够专业,但两人脸上洋溢笑容,现场氛围轻松愉快,观众反响热烈 。克赖奇科娃后续还笑言:“Thanks for the dance, Carlos, but I think we better stick to playing tennis”。

2024年阿尔卡拉斯和克赖奇科娃

相信许多观众更想看到阿尔卡拉斯和华裔美女拉杜卡努共舞,因为两人最近传出绯闻,可惜这次温网两人都没有拿到冠军。

共舞的传统展现了体育明星的娱乐的另一面。这种轻松氛围与比赛中的球场紧张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冠军们多了一抹人情味。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共舞的场面。而且如果能看到电影“低俗小说”跳舞名场面那样的水准就更好了。


乌玛·瑟曼与特拉沃尔塔的经典对舞

对付航母编队的大杀器 - AGM‑158C 远程隐身反舰导弹

 AGM‑158C LRASM 远程反舰导弹取代了上一代的鱼叉式反舰导弹,成为美军对付航母大舰队的杀手锏。

最强的隐身性能

AGM‑158C 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优越的隐身性能,低于 0.1 平方米,远低于传统反舰导弹如“鱼叉”或“鹰击-83”,是目前世界上隐身性能最强的反舰导弹。加上在攻击阶段能贴近海面10-15米高度飞行,结合地球曲率和海杂波屏蔽,使其极难被探测和拦截。


极难被发现的被动制导

不同于“鱼叉”那样依赖主动雷达搜索目标,AGM‑158C 使用被动雷达接收器、红外成像(IIR)与AI识别系统,这意味着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保持电磁静默,不会发出任何电磁波,隐蔽性极强,几乎无法被敌方雷达预警系统提前发现。

红外成像技术结合舰艇模的三维红外模型数据库,能识别目标轮廓、结构特征(舰岛、雷达罩、烟囱等),使得AGM‑158C能沿着近程炮火力薄弱的路径攻击舰体最致命的地方。


AI识别系统让AGM‑158C能自动识别价值最大的目标,并且在多枚AGM‑158C之间智能分配攻击目标,尽可能重创舰队所有的舰艇。


超远的射程

AGM‑158C‑1 的射程约为 370 公里,AGM‑158C‑2大约为500到600公里,AGM‑158C‑3则超过了1000公里。这让战机(如B-1B)可以在可在远离战区区域发射,配合卫星、无人机或P‑8A巡逻机提供目标坐标,对航母编队等高价值目标造成“饱和攻击”威胁。


2017年B-1B连续发射两枚AGM‑158C并成功命中靶舰

AGM‑158 JASSM-XR(Extreme Range) 是 AGM-158 系列最新的远程精确打击导弹的增强型,已经小批量部署。通过加大内部燃料舱,结构优化和战斗部减重,其射程达超过了惊人的 1900 公里。AGM‑158C LRASM 派生自 JASSM-ER(B 版本),所以 XR 技术很可能未来延用到AGM‑158C-3(远程改型 LRASM);


JASSM-XR 极远程导弹

威力巨大的战斗部

AGM‑158C的战斗部重达450公斤几乎是鱼叉的 两倍重,是战斗部最重的反舰导弹之一,并具有穿透结构能力的高爆复合。专为击穿包括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设计,命中一枚就可以重创甚至击沉大型舰艇。

战斗部结合了结构穿透 + 高爆杀伤 + 智能识别打击三大要素,远优于传统反舰导弹。杀伤方式采用“穿甲 + 内爆 + 高温 + 爆炸碎片” 联合毁伤,多模式引信:穿透延迟引信 + 触发引信组合,配合配合红外成像与AI识别命中关键舰体区域。

极强的抗干扰性

AGM‑158C 是专为在复杂电子战和高强度防空环境中作战而设计的先进隐身反舰导弹,其抗干扰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与传统反舰导弹如“鱼叉”(Harpoon)依赖主动雷达引导不同,AGM‑158C 不发射任何电磁波。使用被动雷达接收器收集敌方雷达信号 + 红外成像终端识别,几乎无法被雷达告警系统发现。这样既减少被发现概率,也让敌方无法通过电子干扰“瞎掉”它的眼睛。还可在干扰环境中 区别诱饵舰/诱导信号,选择真正目标并保持命中精度。

中段导航不依赖 GPS。虽然具备 GPS/INS 导航模块,但 LRASM 可使用惯性导航 + 图像比对导航 + 地图匹配导航组合方式,即使 GPS 被强烈干扰,也可进入“自主飞行”模式,导航精度依旧。

LAGM‑158C 使用多传感器 + AI 判别能力,不容易被传统雷达干扰器、红外诱饵或拖曳诱饵引开。在面对“航母编队 +电子干扰+诱导平台+反导系统”组合下,依然能突防成功。

巨大的产能数量

Lockheed Martin 2024年进行了工厂扩建与自动化升级,产能提升至 约1,000枚/年,满足饱和攻击的需要。

众多的发射平台

携带2枚AGM‑158C的F-35C 隐身舰载机

包括 B-1B,F/A18,F-15 E/EX,F-35B/C,P-8A 海上巡逻机都可以发射。还在测试 B-52H,F-16,MQ-9B 无人机。


F-16 测试携带AGM‑158C

甚至还在测试用C-17,C-130 运输机发射(Rapid Dragon 速龙导弹发射系统)。发射数量就更恐怖了。

用速龙导弹发射系统从C-130发射

已经装备的平台威力最大的当属 B-1B 枪骑兵战略轰炸机,堪称AGM‑158C的“弹药卡车”,机内弹舱可以携带24枚,最近加装新型外部挂架则可以额外再携带12枚。让其火力达到了"不讲武德“的 36枚。


美国役 B‑1B “枪骑兵” 战略轰炸机约为 45–46 架,今年首次部署日本的Misawa 空军基地。

如果同时出动 6 架,则可以发射多达 216 枚的AGM‑158C导弹雨对航母大编队进行饱和攻击。拦截一枚AGM‑158C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200多枚了,这样的火力足够让一国海军的所有舰船灰飞烟灭。

B‑1B 新增的6个外挂架让其AGM‑158C载弹量暴增50%

所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