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上的“甲午战争”

女篮亚洲杯半决赛,中国女篮81-90负于日本女篮,让人想起了中日“甲午战争”。表面上,战争和打篮球两者风牛马不相及,时间也差了一百多年。但一细想,还真有一些类似之处。


轻敌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女篮也确实有轻敌的资本,看上面的图就明白了,平均身高 202cm对178cm。加上双塔,身高2.26米的巨无霸张子宇和2.05米的韩旭,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啊。比赛中只要张子宇只要在篮下拿到球,就肯定得分了,投不进就一直抢篮板直到投进,周围三个日本队员根本够不着。两场热身赛赢了日本40分更加证明了日本不是对手,难怪赛前宫指导霸气地说“希望日本队的下半场不要那么无能”。


定远号全比例仿制品

大清朝在开战前也轻敌,虽然有李鸿章,袁世凯少数几个人明白日本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但包括慈禧光绪在内的大多数统治阶层都还以为日本是以前的那个蕞尔小国。轻敌也是有资本的,此时的清朝刚刚经历了“同治中兴”,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让大清朝经济,军事,财政收入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前十的北洋水师,拥有“定远”、“镇远”号两艘“双塔”,排水量达7,000多吨,装甲厚实,火炮口径大,威慑力强。1890年前远超彼时的日本联合舰队。1886年丁汝昌率包括“定远”、“镇远”的六艘访问日本,两舰的坚甲巨炮震撼了日本全国上下。

球赛和战争的结果都让世界大跌眼镜。拥有主场优势的中国队以9分之差输给了日本,而主场作战(当时朝鲜也是清朝的附属国)的清朝完败于日本。让人不禁要问,到底是为什么?


阵中12名球员平均身高186厘米,绝大多数球员都有过丰富大赛经验,再加上张子宇的无解尺寸。中国女篮虽然拥有最具统治力的硬件配置,但基本功和该死的投射能力都全面落后于日本,高大的“双塔”虽然进攻威力巨大,但移动速度慢让防守顾此失彼,这种依靠慢吞吞的高中锋的战术让人梦回穆铁柱,郑海霞时代,这种战术牺牲了现代篮球更加注重的速度和空间,已经落后与现代篮球战术的潮流。而日本对以小,快,灵和恐怖的三分命中率掌控了比赛。整场比赛日本三分34投16中,中国三分23投仅6中。尤其是19岁的田中心第一节21分,三分5中5。日本队的高命中率是靠平时苦练练出来的,据说田中心每天坚持至少在激烈对抗下投中500个球。



虽然1890年前北洋水师实力碾压日本,但后来清朝大幅减少了对舰队的拨款,没有购置新舰,甚至还挪用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造成连炮弹都短缺。平时训练都不敢用实弹,造成射术很差。反观日本,在被北洋水师震撼后全国上下捐款发展海军,连天皇也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当时正是军舰水平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日本后面购置和自建的军舰有后发的优势,航速远超北洋的老舰,而且普遍装备了先进的速射炮,虽然口径比不上定远镇远,但射速快,数量多,单位火力十倍于清军。加上船员勤于训练,射术精湛,命中率高。

双方在黄海海战一接触就胜负已定。北洋水师5艘沉没,3艘受伤,而日本仅4艘受伤,而且很快修复。北洋军舰中弹远多于日军,日本中弹最多的是赤城号,中弹30发,余舰中有7艘中弹是个位数。相比之下,北洋除济远号因先逃而中弹15发,其余各舰中弹都在百发以上,镇远号、来远号中弹至少二百发,被击沉各舰中弹也至少二百发。清军射击命中率很低。

上面说的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体制的不一样。

虽然清朝和日本都在被迫打开国门后意识到了和西方的差距,开始向西方学习,但清朝的”洋务运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买国外的机器,装备,开工厂,封建王朝的体制没有变,也没有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开启民智。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从根本上把日本的封建幕府制度改成了当时先进的”君主立宪“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近现代国家,而且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清军大多数是文盲,识字率只有10%左右,素质低,理解慢,执行差,也没有国家的概念,脑子里还是朝廷的”奴才“,没有人愿意为皇帝真正卖命,而日本军队的的识字率高达90%左右,基本受过正规军校教育,素质高,理解力和执行力强,有有较强军国主义思想,民族意识强烈,愿意为国家天皇牺牲。所以两军的军事素质天差地别,这也是为何甲午战争中清军一触即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日篮球(包括其他体育项目)的人才培养体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结构、理念、投入方式与社会支持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是”举国体制“(国家体育总局/地方体委/CBA),培养主线是政府主导、体校体系,青训起点是少年体校、地方体工队,职业通道是体校→省队→青年队→CBA,国家控制较强,资源集中,转会限制多,机制复杂。

日本是”全民体制“(日本篮球协会(JBA)+学校+俱乐部体系),培养主线是学校体育(中学→高中→大学)+职业青训,青训起点是校队(小学开始)+俱乐部。职业通道是学校→大学→B联赛→海外/NBA。市场化、地方支持,路径多元化,青训、大学生自由流动。

中国是国家集中资源培养尖子人才,造成社会参与度低,参与面狭窄。选手从小脱离文化教育,早早职业化,导致退路少,素质相对低。缺乏竞争压力,青训体系僵化,天赋浪费严重。培养理念是“选苗拔尖”,偏重身体素质。社会氛围重竞技、功利化,唯金牌论。

而日本校园普及广泛,篮球人口基数庞大,高中、大学联赛高度职业化,B联赛各俱乐部拥有青训梯队、社区参与高。培养理念是“普及为本”,重视技术与战术意识。社会氛围重教育、兴趣化,家庭参与高。选手素质高,比如田中心,还参加过奥数比赛,而且写过有关投篮抛物线的文章,不输三笘薫写过如何过人的论文。

去日本旅游时经常看到学校操场学生做各种体育运动,看上去身体素质普遍很好,学校食堂也非常重视营养搭配(见探秘日本小学午餐),学生中戴眼镜的很少。

而中国的学校在高考的压力下课余时间都要各种补习,体育锻炼不足,学生案头都堆着高高的书籍和复习资料,戴眼镜的很多。


由此看出,这次女篮负于日本不是偶然,如果举国体制不变,从长远看,中国的篮球会像足球一样,被日本超过,甚至差距会越来越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所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