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社保”为何难逃失败的命运

 最近一期的罗辑思维的“文明之旅”讨论了为什么古代的“社保”为何在每朝每代最后都难逃失败的命运,颇有现实意义。


这种古代的“社保”原名叫“义仓”,起源于隋朝。当时有人给隋文帝出了个主意,说天下天灾不断,能不能再每年秋收时,让每户老百姓拿出一点粮食,穷人少出,富人多出,在每个村组建一个义仓,遇到灾年,老百姓就用这个粮食救灾。隋文帝一听就觉得是个好注意,首先这是老百姓的自救措施,官府不用掏一粒粮食一分钱,其次本来老百姓给官府交了赋税,官府就有义务赈灾,有了义仓,就把官府赈灾的责任有转嫁给了老百姓,何乐而不为呢?

但精明的隋文帝把”义仓“改了一个名字,叫”社仓“。”社仓“听起来和官府的粮仓区别不大,这样时间一长,老百姓就不知道这个仓里的粮食其实是自个儿的。

果然十年之后,隋文帝就借口关中大旱,天下粮食不够,把社仓的管理权交给了地方官员,原来给社仓交粮是自愿的,现在也变成了强制,社仓的性质就变了,成了老百姓要多交的一份税赋。后来的隋炀帝就动用了社仓里的粮食大兴土木,花钱如流水,很快全国社仓里的粮食就被折腾空了。最后民怨四起,隋朝灭亡了。

到了唐朝,这个”社仓“又来了,不过二十年,在唐宪宗的时候,”社仓“又被官府拿走了管理,到了官府手里就开始挪用。和隋朝完全一样。”社仓“里的粮食又被挪用一空。遇到灾荒年份,”社仓“反倒拿不出粮食,完全没有起到保险的作用。到了南宋,同样的循环再来一遍。

为什么历史在不断地循环,不断地回到原点?这是因为皇权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一旦民间的自由积累起了可见的利益,而且是很大的利益,不管是哪个皇权,都会忍不住占有这些利益。因为皇权的本质就是不受约束的特权。“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这就是皇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所有博客